发布日期:2025-10-12 21:27 点击次数:169
《古籍里的历史》改写版
在中国古代典籍中,“河洛”是一个常见的重要词汇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提到,夏、商、周三代的建国之地大多位于黄河与洛水之间。这里的“河”指黄河,“洛”指洛水,因此“河洛之间”就是指这两条水系之间的区域。司马迁之所以这样表述,是为了说明当时的地理中心,以及由此延伸出的“五岳四渎”的格局。
按照古人的理解,嵩山居于中部,是“中岳”,与之相对,东有泰山、西有华山、南有衡山、北有恒山。而黄河、长江、淮河和济水四大水系,也都在嵩山以东。秦始皇建立秦朝、定都咸阳后,整个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——五岳与四渎的位置都被视为在都城的东方。从五帝到秦朝,王朝更替频繁,礼仪制度随之改变,山川祭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。
展开剩余67%关于“洛水”,历史上存在分歧。因为实际上有两条“洛水”:
- 北洛水:发源于陕西北部白于山南麓,最终汇入渭河,全长约680公里。
- 南洛水:源于华山南麓,经洛南流入河南,最后汇入黄河,全长约453公里。
那么“河洛”到底是指哪一条洛水?《水经注》中详细记载了洛水的源头与支流,提到它发源于今陕西洛南县的冢岭山,并与多条河流汇合后流向东部。从这些描述来看,古人所说的洛水,多半指的是南洛水。
《山海经》也有类似记载,说洛水发源于洛阳西边的山,最终注入黄河。这也说明南洛水与“河洛”的关系更为紧密。而在《汉书》中,“河洛之间”被用来指代东周、西周活动的核心地区,即洛阳及其周边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,还记载了修建龙首渠引洛水灌溉的事例,这里的洛水则是北洛水。可见,古籍中“洛水”的用法并不统一,有时指南洛水,有时指北洛水,甚至可能混用。
综合来看,“河洛”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地理概念,而是兼具文化意义的称呼,类似于“中原”“华夏”。它代表的是黄河与南、北洛水之间的广大区域,主要涵盖今河南北部、陕西中部与北部、山西南部一带。
至于夏、商、周三代的建都地点,也说明了这一点:夏朝先后在阳城、斟鄩、商丘等地建都;商朝都城有亳、殷、朝歌等;周朝则分为西周的丰镐与东周的洛邑。秦朝都在咸阳,西汉又在长安。这些都城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“河洛”范围。
因此,河洛更多是一个文化象征,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。在这里孕育出的河洛文化,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最年轻民营银行,大股东易主
下一篇:没有了


